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哲學概論丙
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(C) 
開課學期
97-2 
授課對象
醫學系  
授課教師
林火旺 
課號
Phl1501 
課程識別碼
104 101C0 
班次
02 
學分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必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五3,4(10:2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新301 
備註
本課程中文授課,使用英文教科書。醫學系學生僅限選1,2,3班,其餘不予承認
限本系所學生(含輔系、雙修生)
總人數上限:50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972_philosophy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本課程尚未建立核心能力關連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哲學在西方社會是一切知識的根源,由於它的目的是探究真理,早期不論物理、生物、心理等現代科學的主題,都是哲學家研究的對象。從科學萌芽以後,釵h學科透過科學方法,形成獨立的研究主題,漸漸脫離哲學研究的領域,心理學在二十世紀初才離開哲學領域。儘管目前哲學問題的範圍不如以往廣泛,但是許多學科的根源性問題仍然是哲學研究的對象,所以有科學哲學、法律哲學、政治哲學、宗教哲學、藝術哲學、歷史哲學等,西方大學所授與的最高學位都稱哲學博士,其來有自。
在我們的社會進入哲學系就讀,多半是因為聯考分發,比較少人基於興趣,而大多數人對哲學不是不屑一顧,就是充滿好奇,哲學系老師或學生最常被問的問題是:「讀哲學有什麼用?」在功利主義普遍盛行的今天,這樣的問題似乎是自然而且正常,我通常的回應是:「你活著有什麼用?」
人活著有什麼用?人生的意義是什麼?這些問題其實就是哲學的起源,第一個為真理殉道的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(Socrates)曾經說:「一個不經反省的生命是不值得活的」(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),在現實人生中人們每天汲汲營營、爭名逐利,儘管絕大多數都是隨波逐流,但是也好像活得積極、有意義,因此蘇格拉底的說法似乎是錯的。但是如果深一層反省,這些忙碌的人們,在遭逢挫折、失意,或在夜闌人靜面對自己內心時,難道不會懷疑:「人生到底是為了什麼?意義何在?」只要是人都有共同的命運,人最後都是「死路一條」,逃避這類問題的人只是自我麻醉:用「明天會更好」為「吃飽飯等死」的無奈找一個活下去的理由,但是所有人都知道:「明天不一定會更好」。
哲學要為人生的一切找合理的解答,任何迷信、神話或自我陶醉式的答案都是哲學所拒絕的,哲學面對一切人生和宇宙自然的真實,推理和論理是哲學解開人世奧秘的惟一鎖鑰,任何哲學主張都必須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之上,雖然到目前為止,所有的哲學問題都沒有公認確定的答案,但是任何哲學見解都有一定的說理根據。 

課程目標
本課程希望透過不同哲學家對哲學問題解答所產生的爭論,使同學理解哲學家如何思考問題,以及一般視為理所當然的普通常識,是否具有理性的基礎。由於哲學強調理性思辨,學習者的基本態度就是凡事懷疑,接受任何主張必須因其具說服力,所以本課程鼓勵同學發問,也希望造成課堂討論的氣氛。 
課程要求
1.上課以講述為主,課堂嚴格禁止私下講話,但歡迎同學針對有疑問的地方發問,或對有興趣的話題進行討論。
2.本課程嚴格評量學生成績,依據以往的經驗,可能有百分之五左右的同學不及格,不願意為這門課投入較多心血或喜歡蹺課的同學,都不適合選修這門課。
3.本課程除了期中考和期末考之外,也會要求同學繳交作業和讀書心得報告,平時表現也是成績評量的一部分。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每週五 09:10~10:00
每週四 09:10~10:00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教科書:
Nigel Warburton, Philosophy: The Basics, 4th ed., London: Routledge, 2005
參考教材:
(1)卡謬(Albert Camus),《瘟疫》,台北市:志文出版社,1969。
(2)彼得•辛格(Peter Singer),《生命,如何作答?》,台北市:御書房,2008。
(3) Ruth J. Sample, Charles W. Mills, & James P. Sterba (eds.) Philosophy: The Big Questions, Malden, MA: Blackwell Publishing, 2004.
(4) Immanuel Kant, 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 of Morals, translated by H. J. Paton, New York: Harper & Row, 1964.
(5) John Stuart Mill, Utilitarianism, Indianapolis, Indiana: Hackett Publishing, 1979.
(6) John Stuart Mill, On Liberty, Indianapolis: Bobbs-Merrill, 1956.
(7) John Rawls, A Theory of Justice, Cambridge, Massachusetts: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, 1971.
(8) Jean-Jacques Rousseau, The Social Contract, translated by Maurice Cranston, London: Penguin, 1968.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期中考試 
35% 
 
2. 
期末考試 
45% 
 
3. 
作業及讀書心得報告 
20% 
(1)修課學生須自行閱\讀卡謬的《瘟疫》與彼得•辛格的《生命,如何作答?》兩本書籍,並撰寫讀書心得報告,繳交截止期限為6月12日上午10點以前。 (2)作業和讀書心得報告請以電腦繕打,並於繳交期限內將檔案(請儲存為.doc檔案)上傳至CEIBA課程網頁,遲交者不予計分。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0  課程介紹及導論 
第2週
2/27  Logic 
第3週
3/06  Chapter 1: God 
第4週
3/13  Are We Ever Free? (Chapter: 21, 22, 23, from Philosophy: The Big Questions) 
第5週
3/20  Chapter 6: Mind 
第6週
3/27  Chapter 4: The External World 
第7週
4/03  溫書假(放假一天) 
第8週
4/10  Chapter 5: Science 
第9週
4/17  期中考試 
第10週
4/24  Chapter 7: Art 
第11週
5/01  Right and Wrong(1) 
第12週
5/08  Right and Wrong(2) 
第13週
5/15  J. Rachels, “Active and Passive Euthanasia” & P. Foot, “Euthanasia” 
第14週
5/22  Politics(1) 
第15週
5/29  端午節彈性放假 
第16週
6/05  Politics(2) 
第17週
6/12  討論:The Meaning of Life(卡謬,《瘟疫》與彼得•辛格,《生命,如何作答?》) 
第18週
6/19  期末考試